如果有人问我:在教书育人方面,你的最大感悟是什么?我会回答:真心关爱学生。
2008年,我研究生毕业后有幸来到景德镇陶瓷大学,成为一名专业的思政老师。考虑到我是学伦理学的,马院(当时是“社科系”)领导把我安排到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》教研室,专门从事《思修》课的研究与教学。因为有过中学的政治课教学经历,我以为自己一定能胜任大学教学任务,所以就想当然的把中学时的教学套路搬进了大学课堂,那就是:以严厉、刻板的方式灌输知识。在课堂上,我装作非常“凶”的样子,“如果XXX,就挂你科”等类似的言语经常挂嘴上。虽然在《思修》课知识传授方面,我已经尽力了,我想学生们也一定能看出来,这位老师是非常认真的。但最终,我并没有获得他们的认可。他们看我的眼神、校内他们遇到我时的态度以及部分胆大的学生对我“冷漠、拒人于千里之外”的评价等,均说明了在他们眼里,我是一个不受欢迎的老师。一个不受欢迎的老师,又如何能完成“育人”的任务呢?所以,我必须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,必须改变自己,必须拉近与学生心灵间的距离。此后多个学期,在这方面我确实是花了不少心思,比如,在课堂上向学生“献媚”,承诺尽量的给学生一个好成绩,甚至降低对学生的纪律要求等。我以为这样能行,可还是被事实打了脸。因为评教结果显示,来自学生的评教分,我的一直非常低,仅仅是“合格”而已,再差就要“不合格”了。这是一件令人非常沮丧的事,很长一段时间,我都因找不到突破口而郁闷。真到有一天,一件小事,启发了我。
当天,一名学生给我打电话,说家里有急事,要跟我请假,并说回来补假条。好吧,同意,因为怕学生路上出差错,我随口嘱咐了一句:路上一定要注意安全!这事我很快就忘了。几天后,校内遇见一名男生,见到我非常恭敬的打招呼:“韩老师好!”。我很惊讶,很少学生如此恭敬的给我打招呼,便说他:“你是哪个班的?”他说:“老师,我就是前几天请假的那个学生。非常感谢你。”感谢我?感谢我什么?我马上笑着问:“为什么要感谢我?”他说:“你是第一位嘱咐我路上注意安全的老师,我很感动!”哦,原来是这样。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,为学生的安全着想而说的一句话,竟然能感动学生。看来,接近成年或已经成年的大学生也需要关爱。从那以后,准确的说是11-12学年第一学期,我开始尝试着在备课中加入关爱学生的内容。比如,《思修》课中有“爱情”这一主题。在讲这一主题时,我由“爱情”讲到现如今越来越严重的大学生同居问题,由同居问题讲到堕胎对女孩子的危害,最后以一个爸爸的身份,非常诚恳的建议,女孩子一定要学会保护自己。在讲“人生”问题时,我特意增加了“生死观”这一主题(《思修》教材只到15修订版,才有“生死观”这一主题),从各个角度来告诉学生,生命有多么脆弱,为了自己、为了家人,要珍爱生命等。这种“关爱”学生的内容的效果究竟如何,我无法判断,但我敢肯定,我真的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讲授这些内容的。这一年的元旦我收到了一张来自英语专业众多学生签名的贺卡,其中一句话是,“老师,你是一个好人”。看到这句话,当时我就百感交加,因为我明白,在中国,“好人”是对一个人道德层面的至高评价。作为一名普遍的公共课教师,能得到学生的这种评价,还能再奢望什么?
真心关爱,不仅仅是关爱学生的生命健康,还要关心他们的思想成长,尽己之力去解决他们的生活、学业上的各种困惑,这就需要主动的搭建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。所以,每学期《思修》课伊始,我便主动地告诉同学们我的手机号、QQ号及电子信箱,欢迎他们随时与我联系。后来听说大学生喜欢用“微信”,我敢忙也装了“微信”软件,倒不是因为有多喜欢这新鲜玩意,而仅仅是想多一条与学生沟通的途径,尽力的接近与学生的距离。大概是2012年,我接到一名学生的电话,他说他非常郁闷。我问为什么。他说:“老师,为什么我一去上课,你就不点名,我一不去,你就点名?还有,为什么你提问题,我举手,你总是不让我回答?”能这么直接打电话反问我,说明他的心情糟糕透了,也说明他并不是一个外向的学生,甚至是非常内向。我很担心他的状况,就认真的给他解释了关于上课考勤的一些问题,并解释了为什么无法一一提问举手同学的原因。同时,还聊了一些关于大学如何学习的问题。大约聊了半个小时,最终他说“谢谢老师”,我能听出来,他是真心的。后来,我又主动给他打过几次电话。现在,这名学生毕业去哪里了,生活的如何,已无法得知。但我相信,由于我们之间真诚的沟通,至少会一定程度上化解他对我的误会。这件事提醒我,教学无小事,哪怕是上课点名这种事情,如何处理不好,也可能带来大麻烦。而建立及时、有效的沟通途径对于这种麻烦的化解则是十分必要的。现如今,加我“好友”的学生很多已经毕业,但沟通依然存在。有时,我会去他们的空间“踩”一下,有时,他们会在节日时给我一个祝福,虽然这种互动并不频繁,但至少,我们都因此而知道对方现在如今的生活状况。只要知道对方过的非常好,无论是对于我,还是对于学生,已经足够了,不是吗?
真心关爱学生,还要照顾学生的感受,不要随意的讽刺、敲打学生。大学生已接近成年,他们自尊心非常强。随着高校教师素质的日益提高,讽刺、敲打等问题,估计已经很少见了,但作为老师依然要注意,课堂上的一言一行,如果不慎,依然有可能伤到学生。有一次,我讲到教育公平问题,为了证明这个问题的严重性,我便以贵州为例,指出贵州山区的很多孩子因为贫穷而无法上学等。结果出事了,课间,一名女生找到我,问我:“老师,你去过贵州吗?你了解贵州吗?”我说:“没有。怎么了?”她说:“你没去过贵州,怎么知道贵州很穷?”我明白了,这女生是贵州的,同学们也知道她是贵州的。我课堂上说贵州很穷的那个话,损害了她的自尊。贵州穷不穷,对于我,是一个事实判断;而对于这位女生,则是一个价值判断,涉及情感问题。所以,第二节课,我接着上节课的内容说:“贵州有些地方很穷,但有地区非常富裕,广东、山东等省份也是如此,所以由于贫富不均导致的教育不公问题,在各省都是普遍存在的。”这件事提醒我,由于陶大学生,尤其是艺术专业学生来自各个省份,所以当讲到一些“不太好”的现象时,尽量不要提及具体的地域,但这绝非是我“世故”,亦非“圆滑”,而是出于对学生情感与自尊的考虑。
本人现已是不惑之年,无论是年龄还是教龄,均称得上是老教师,但是在“育人”问题上,在如何成为一个“受欢迎的老师”问题,依然存在许多困惑。幸运的,我及早发现了“真心关爱学生”这一真理。但我也知道,这远远不够,在育人问题的探索方面,是永无止境的,正所谓“路漫漫其修兮”,而作为一名肩负育人使命的高校教师,“吾将上下而求索”!